北京林业大学20多国留学生走进塞罕坝实践体验中国生态事业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6-20来源:绿色新闻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绿色新闻网报道   6月11-13日,由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组织的“绿水青山塞罕坝,感知中国生态行” 国际学生生态实践体验活动在塞罕坝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的52名国际学生、10名在校中国学生和部分林学院森林培育学科教师,共同前往围场镇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切身体会中国绿色生态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显著成就。

  

  本次“绿水青山塞罕坝,感知中国生态行”主题活动内容包括行前知识培训、前往塞罕坝林场展开生态实践体验活动及国际学生小组展示等。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通过塞罕坝三代人近56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成功营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谱写了中国了林业人不朽的绿色篇章,并在2017年荣获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为保证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开赴塞罕坝之前,林学院森林培育学科张新娜老师给参与活动的学生讲述了塞罕坝历史和现状,同时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国际学生们对此次目的地有了简单、整体的了解。6月12日一早,简单而隆重的开营仪式在塞罕坝湿地边举行,全体师生和塞罕坝林场负责人共同在写有“绿水青山塞罕坝,感知中国生态行”的横幅上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正式开启了一天的生态实践体验。

  

 

  在塞罕坝展览馆,通过观看展览和聆听讲解,来华国际学生们了解了塞罕坝的历史,看到了塞罕坝在治沙防沙、森林培育、现代林业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的技术成果。在“王尚海纪念林”现场,林学院森林培育的老师和林场当地工作人员,分别从专业技术和历史角度为国际学生实地讲解了,在塞罕坝人的努力下,是如何在在曾经贫瘠、高寒的塞罕坝,实现了人工林栽培存活率从0%到95%的技术创新奇迹,以及王尚海同志携家带口、义无反顾来此创业、死后将骨灰遍洒于此的拳拳赤子之心。一天的生态实践活动让国际学生真实感受到了中国绿色发展的进程,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的塞罕坝精神。

  

  生态实践体验活动结束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塞罕坝林场共同组织了国际学生小组汇报展示活动,并展开评奖。小组汇报展示共设立四大奖项:最佳风采奖、最佳团队奖、最佳专业奖、塞罕坝精神奖。

 

  

  国际学生们经过精心准备,从专业角度总结了感想,也表达了对中国林业人缔造的绿色奇迹的钦佩。在小组展示中,获得 “塞罕坝精神奖”的小组汇报人尤莫(巴基斯坦)在阐述了塞罕坝创造的生态价值以及对当地就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综合效益的贡献后表示,“塞罕坝是中国林业人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是中国林业人用双手缔造的绿色生态奇迹”;获得“最佳团队奖”的小组汇报人苏瑞娜(尼泊尔)表示:作为国际学生,会将中国林业的先进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的人记住“塞罕坝”这个美丽的名字。

 

  活动于6月13日上午正式结束,国际学生高声齐唱“我爱你,中国”,将甜美的歌声留在美丽的塞罕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