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7-09-06来源:政研会
【字体: 打印本页

 
蒋周明
2017830日)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和国家要制定一部法律法规、颁布一个政策文件、作出一项工作部署,首先要调查研究;领导干部要正确决策、谋划思路、指导工作,事先也要调查研究;一般机关干部要起草一份请示、报告和拟定一个计划、方案等,同样也需要调查研究,只不过是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规模和方式方法有所区别。所以,调查研究是各级机关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需要下功夫学习和掌握。
什么是调查研究?简言之,就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具体讲,通过考察、捕捉上级的、基层的和外界的信息(包括口头、书面的,直接、间接的),进行分析、加工、制作,获得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就是调查研究。对机关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既是一种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又是一种工作艺术、工作方法,是一个干部思想作风、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文字基础等综合素质的反映。
今天,我们要讲的调查研究,主要指的是机关干部围绕上级某项重大政策措施出台、某一重要工作任务部署和某个单位典型案例发生等,所展开的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总结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工作落实。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讲,调查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就是挖掘别人的,形成自己的,最终转化为他人的。
调查研究,包含三个阶段,一是调查,二是研究,三是撰写报告。调查是动腿,了解掌握情况,挖掘别人的东西;研究是动脑,总结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东西;撰写报告是动笔,反映调研结果,是变自己的东西为他人的东西。那么,如何才能富有成效地开展调查研究呢?
一、认真调查,广泛收集他人信息
调查,是调查研究的第一阶段,也是最基础的前提工作。调查的过程,是选择主题、听取意见、积累素材的过程,也叫收集他人信息、掌握一手材料、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要下功夫吃透“三情”,把情况搞明,把问题找准,把实情摸清。
(一)吃透上情。这是调查的依据。就是要吃透上级组织和领导的指示精神,明确调查研究的主题和方向。搞调查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政策引导和目标导向。也就是说,调查必须要主题鲜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围绕一个时期的形势变化、中心任务以及现实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事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不理解上级精神,不领会领导意图,不把握原则要求,调查就没有目标方向,就抓不住需要调查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开展调查之前,要组织学习。一是学习上级文件,把好调研工作的大方向。上级文件是全局工作的政策导向,规定着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学好上级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才能抓住调查研究的方向。二是学习领导讲话,准确领会领导的意图。领导讲话既是形成文件的依据,又是对文件精神的阐释,学好领导讲话,领会领导意图,才能明确调查研究的主题。三是学习上级的工作部署,把握调查研究的原则要求。工作部署是贯彻落实上级文件、领导意图的具体行动方案,也是调查工作的基本遵循,学好上级的工作部署,才能把握好调查的原则要求。所以,要通过学习,吃透上情,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领导意图和工作部署,来选定主题,开展调查。这样,调查研究的主题才能紧跟形势任务的变化,与上级的要求一致,与领导的思路合拍。
(二)吃透下情。这是调查的核心。就是要深入基层,摸准实情。搞调查,必须要深入下去,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接触实际,接触群众,接触问题,尽可能完整地收集素材,全面了解掌握情况。主要是通过对被调查单位的细听、细问、细看、细查四个环节,来摸清下面的实情。一是细听领导的情况介绍,从总体上掌握实情;二是细问群众的问题回答,从民意上掌握实情;三是细看单位的建设面貌,从直观上掌握实情;四是细查各种记录报表,从材料上掌握实情。深入基层调查,事前要有所准备,选准主题,拟定详细纲目,但不要设框框,强行引导群众往框框里钻。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放开视野,开启智慧,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得到调查所需要、有价值的真情况。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最初都是来自于群众的创造,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和创造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很多长期困惑、难以找到回答的重大问题,都可以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找到答案。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安徽凤阳大岗村13个农民一纸草约、按手印按出来的;办经济特区,就是广东同志先向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议,最后中央决策的。
(三)吃透外情。这是调查的必要环节。就是围绕自己所调研的主题,走出去学习考察,搞清外面的世情行情,看看别的单位、别的部门有没有进行过这样类似的课题调研。如果搞过或正在进行类似课题的调研,一般就不要沿着他人的老路重复搞调研。如果没有进行,那么也可以就自己调研的主题,主动听听外单位、外面同志的看法、意见和见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思路,寻求更多的共识,完善自己的措施,使调查的主题更具针对性,对问题的认识更具广泛性,提出的对策更具科学性。
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意见
调查研究中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研究,这是调查研究最艰苦的环节,也是调研出成果的阶段。研究的过程,是总结分析、理论思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的过程,也叫形成自己意见或者是对所调研对象的认识、观点和提出对策、建议的过程,必须深入、客观、全面。在研究这个环节上主要是把握三点。
(一)总结过去,发现规律。就是要通过总结被调研单位已经做过或者发生过的事情,寻求规律性的东西。对调研对象的过去,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视角,根据当时、当地和当事人的实情,全面地、全过程地总结,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总结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总结具有普遍常态性的工作。这是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基础,直接决定着成绩和问题的基本面。二是总结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和事。这是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品牌,具有牵引性、示范性、辐射性。三是总结具有规律性的现象。什么是规律,就是容易反复发生、重复再现的现象。如果某种现象,在一个地区和单位连续出现,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么这种现象就是带规律性的。比如,有的地区和单位人才辈出、盛产干部,上级组织和领导总是看重或者往外推荐使用这个地区和单位的干部。这是什么原因,在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地区和单位人才成长的氛围好,领导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推荐,团队热心关心、支持、配合人才的成长。一个干部,往往是领导越重视,对事业就越有信心;大家越支持,对工作就越有激情,事业有信心、工作有激情,成长进步就快。这就说明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一个地区和单位要多出人才、出大人才,必须有一个领导尊重人才、人人呵护人才的良好环境。如果是生长在一个妒贤嫉能、相互消耗正能量的单位,是永远也出不了人才的。所以要培养出优秀人才,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能使人才竞相上进、脱颖而出的好氛围。又比如,同样性质的单位,同样的条件环境,有的单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而有些单位几十年安全无事故,很多人说是运气,前者倒霉,后者幸运。是运气吗?一次出现,或者偶尔出现,可以算得上是运气,正好给你赶上了,那没办法。但是,一次、两次,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问题,那就是自身的问题了。就要从自我主观上找原因,总结问题的规律性。比如,是不是思想上对问题认识真正到位,是不是真的认真吸取了教训,是不是真正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是不是按照措施真正抓落实?等等,这些都是主观上的原因,也是自身能做到的事情。如果说都按照这些去想了、去做了,即使发生了事故,那也不是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的问题,而是客观上不可抗力的问题。
(二)立足现实,分析评价。研究问题,应当立足现实、以现在发生的事情或现象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结果。分析事物、评价结果,要坚持“真、实、准”三个字要求。真,就是要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找到事件发生前的原生态。实,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戴有色眼睛看问题。准,就是要精准,既不要放大事实,又不要缩小成果,既要挤干水分,又不能做压缩饼干。“真、实、准”三个方面,对分析和判断事物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真”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实”是指事物的存在方式,而“准”则是指事物的精准度,即时间、空间、质量的维度。“真”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实”反映事物的存在,对事物的判断不真,直接影响着对事物的定性,对事物的判断不实,直接影响着对事物的定位。而准,则是对事物发生时间、存在空间、质量大小的界定,对事物判断不准,直接影响对事物处理的定论。比如某日,地震台发布,在某个方向一个地震发生了,这说的是发生了地震的真情;当地报告,这个地震的确是在他们地区发生了,这说的是地震的实情。而这个地震具体是什么时间发生、发生在哪个地点,当量几级、波及面有多大,给当地造成多大损失和影响,这就是地震发生的准情,是精准度的问题了。如果精准度把握不住,势必影响领导机关对抗震救灾决策的正确性、措施的科学性和行动的有效性。强调分析事物要准,把握问题的精准度,对执纪部门量纪、对司法部门量刑关系重大。如对贪污受贿量纪量刑,是以一定的价值额度为依据的,其金额的多少量纪量刑就不一样。因此,要通过“真、实、准”三者的综合分析,来把握问题的定性定位,对事物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思考未来,提出对策。就是在全面总结、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研中形成的新认识和对规律性的把握,对所调研对象或事件发展的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问题结果的处理、未来方向走势等,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对策建议,解决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如果所调研的是正面典型,就要思考如何总结经验,弘扬和光大成绩,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如果是反面典型,就要思考怎样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今后类似问题的发生。作为上级有关部门,针对正面典型,怎么进行宣传和表彰,树立标杆,辐射周边,扩大积极影响,让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针对反面典型,怎么进行处理和通报,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训,消除负面影响,真正变问题为警钟,变错误为财富。对于这些方面,调研者应当进行理性思考,提出自己有真知酌见的意见和建议,为写好调研报告打好坚实基础。
三、写好报告,变成他人的方略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意见变为别人的方略,那怎么才能实现转化呢?主要是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撰写报告,就是把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认识、观点和提出的对策建议等纪录下来,形成报告呈报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撰写调研报告,是文字加工制作、由感性认识到指导实践、促进自己意见变成别人方略的过程,需要把握五个点:
一要用好素材。任何文章没有素材都是无米之炊。怎么用素材?第一步,熟悉素材。包括个人直接调查了解的材料,上级制发的文件材料,各个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材料,下属汇报、与人交谈的材料,大家讨论发言的材料,平时自己积累的材料等,都应当认真阅读和研究。第二步,梳理素材。即对上述各方面的材料进行筛选。一是把与主题有关的内容、事例、观点材料分出来;二是把其中最典型、最突出、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抽出来;三是把带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经验性的观点汇总起来。第三步,归纳素材。把梳理出的素材进行综合聚焦,按照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性质,将抽出的事例、汇总的观点进行分类排队,为下一步谋局布篇打好基础。
二要精心构思。就是对报告起草谋局布篇,拟定报告提纲。调研报告应当写什么,要告诉别人什么,哪些应该重点写,哪些应该一般写,自己首先要明确,严密构思,打好文章骨架。一是主题鲜明。即报告的立意、目的和意图,作者所持的立场、主张和态度要非常鲜明,让人一看就明白报告要说明的事情是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鞭挞什么,完善什么、改进什么,以及要达成的目的所在。二是观点正确。即提出的论点,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立得住,推不倒。三是论据充分。即支持论点的事实(例子),要充分、全面、完整,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能证明观点、支撑观点,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在此基础上,把主题、观点、论据的构思串起来,拟定出报告提纲。
三要认真起草。就是要根据拟定的提纲,围绕纲目实施调研报告写作的过程。起草报告,一是内容要饱满。即整个报告材料来源丰富,内容充实,有血有肉,似如一栋高楼大厦,立地坚挺,构架坚实,见之有物,内存有货,不能庞大虚弱,空洞无物,空空如也。二是字句要简练。材料要干货,文字要干练,句子要干脆,语言要朴实,少说套话空话,尽量少叙少论,简明扼要,通顺达意,意识能表达清楚就行,不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三是结构要严谨。即思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紧凑,内容有序展开,段落分布均衡,过渡承上启下。特别是分析问题时,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不能重复交叉,或前言不搭后语,相互矛盾。让人读后,不仅对报告有认同、赞许之感,还要享受到报告的文体美,文字美,语言美。
四要科学表述。文字语言的表述,在撰写调研报告中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报告的水平和质量。一是讲意义立意高远。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理论分析上要有深度,观点阐述上要有精度,要站在党和国家战略的要求上来讲意义,站在经济社会全局的需要上来讲意义,站在调查对象的现实内需上来讲意义。二是点问题准确实在。准确,就是真有这么回事,言之有理,查之有据;实在,就是问题点在实处,不夸大,不缩小。三是提建议实际有效。要有现实针对性,即所提建议讲到了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实际之处,关键之处,对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要有实际管用性,即所提建议对解决问题有实际意义,运用起来真正有所实效;要有具体可行性,即所提建议能行得通,做得到,便于操作。
五要把好原则。调研报告,是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某项工作,或某方面正反典型,或发生的某个事件进行的叙述、评价和表态,是上级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决策工作的参考依据,必须要严肃认真地撰写,对组织对单位高度负责。尤其要把握住三条原则。一是客观。这是调研报告的生命力所系。因此,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讲真话,报实情,以真实论理,用事实说话,既不回避问题,又不否定成绩,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二是适度。就是要把握好“度”,这个度就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政策原则的中轴线,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对此,就要站在正确的原则立场上来叙述、说明、评价和定性问题。叙述问题要全面,说明问题要客观,评价问题要公平公正,不能片面化、倾向化、绝对化,特别是不能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叙述、说明、评价问题,武断地对问题进行定性和做出结论。三是周详。一般来讲,调研报告是对一个部门和单位某项工作好差的直接反映和评估,其内容必然涉及到该部门和单位的某些事情和问题,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关系到该部门和单位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一定要考虑到上下左右的工作和利益关系,权衡利弊,把握好平衡。哪些问题不该说,哪些问题应该说,说到什么程度,要有大局观和全局意识,使调研报告能得到各方面的认可。也就是说,所撰写的调研报告,既要为上级领导和机关决策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又要让被调研对象感到心服口服。
最后,就是要推动落实。做完调研,形成报告,呈报上级,可以说是调研已经告一段落。而要让调查报告得到领导的认可,能让自己提出的认识、观点和对策建议,转化为领导决策工作的依据、指导工作的思路,基层开展工作的遵循和做好工作的措施、办法,还有一个重要环节的工作要做,就是要推动抓落实,只有调研报告所提相关对策建议落实到位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才算是自己的意见变成了别人的方略,从而达到了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怎么推动抓落实?一是及时跟踪领导的批示,不能是报告送上去就万事大吉了,要注意跟踪领导对本报告的阅批动态,特别重要的报告应当与领导秘书保持热线联系,让秘书提醒领导阅批。如果说,一个调研报告得不到领导的阅批和认可,再好的报告也无用。二是快速传递领导的批示。领导批示是有时效性的,过了这个时段,就可能影响工作落实的效率。比如,评审一个建设项目,如果不及时,等你拿到领导批件送达相关部门,该项目已经评审过了,再大的领导批示也管不上用场。因此,传递速度必须要快,而且要按照领导批示的顺序和针对的重点对象,传对门,送对人,传递到位。三是配合落实领导的批示。当然,落实领导批示这不是调研组的主体工作,是相关部门的任务。但是,通过抓落实,可以检验你的认识、观点、对策、建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因此,领导批示传递到有关部门后,应当与这些部门的相关人员保持联系,一方面及时了解抓落实的进展,一方面主动配合抓落实,共同推动领导的批示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