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林草业应对气候变化再启程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6-29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611日至17日)和全国低碳日(613日)刚刚结束,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节能降耗 保卫蓝天”,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作为增汇减排的重要领域,中国林草业坚持多措并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稳步提升林业和草原增汇减排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气候治理的紧迫性已充分显现,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安全挑战已出现了部分不可逆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这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挑战。

世界各国均体现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共同意愿和积极态度,一方面共商《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促进《巴黎协定》的原则和各个要素全面、均衡地落实;另一方面是开展促进性对话,促使各国加强国内政策措施,强化承诺和行动。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向国际社会公开表达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诚意、决心和信心,中国为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协调近期与长远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积极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转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国家自主承诺目标。同时,中国不断加强与美国、法国等国家以及欧盟的合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开展林业碳汇方面的对话与交流。

今年5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森林因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备受关注,许多国家都将发展林业作为增汇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森林资源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三大目标之一,我国承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高瞻远瞩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规则制定,推动气候治理合作进程的走向和节奏,更好地维护和扩展自身国家利益……近年来,中国逐渐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跟跑者,到领跑者,再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者,所处地位和影响力已得到世界的充分肯定。

实践证明,精心调适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尤其是积极培育和严格保护森林草原来增汇减排,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路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缔造天蓝、地绿、水净美丽家园的国家战略选择。

早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20151130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并已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71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他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

20171110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成为国际社会重要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趋势。

大国责任重在行动。近年来,中国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和推进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3-2020)》《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并在国际合作中率先于其他国家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话语权。

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正在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持续发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深入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要点》《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出台《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2020年后林业增汇减排行动目标研究》等诸多举措,在宏观和行业层面,为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基础。

研究表明,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二是毁林和森林退化,会导致大部分贮存在森林和土壤中的有机碳逐步分解释放到大气中,成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发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关键是增强林业的四大功能,即吸收功能、存储功能、替代功能、适应功能。

积极行动

捍卫青山绿水蓝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部门,不断加快国土绿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自然地保护、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稳步提升林业和草原的碳汇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加快国土绿化,增加碳汇总量。近年来,重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充分调动各种社会主体参与造林绿化,全国年均完成造林面积近9000万亩。随着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森林碳汇显著增加。其中,实施了40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造林2918.5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5.05%提高至13.02%,森林碳汇能力持续增强。甘肃省静宁县是“苦甲天下”的国家级贫困县,三北工程实施以来,持之以恒建设以苹果为主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不仅成了百万亩苹果大县,森林蓄积量也比工程实施前增长10倍之多,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肥不外流、泥不出沟,全县局部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改善森林质量,提升储碳能力。近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全国年均完成森林抚育1.2亿亩,森林蓄积量达151.37亿立方米,储碳能力明显提升。其中,实施了20年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让19.32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统计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0%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

——加强资源保护,减少林业碳排放。划定并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沙区植被4条生态红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厉打击毁林开垦、非法侵占林地等行为。全面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了湿地减排。全国现有的8.04亿亩湿地已经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其中,若尔盖湿地储存的泥炭就高达19亿吨,平均每公顷碳储量约4130吨。

——严防森林火灾,减少资源损失。牢固践行“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积极消防”的方针,不断强化森林火灾防控。近年来,全国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全国因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仅为10年前的1/10,年均减少碳排放达5000万吨。

——保护草原生态,助推绿色发展。我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近年来,全国实施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初步建立了部、省、市、县四级联通的草原防火应急指挥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草原的固碳释氧能力。

——增进绿色惠民,倡导低碳生活。加快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在增加森林资源的同时,保障了绿色优质特色林产品的供给。同时,通过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村庄、森林公园建设,不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目前,全国共有200多个城市加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行动,118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城市森林资源和碳汇明显增加。

——加强保障措施,提升应对能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1个国家级、4个区域级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倡议并设立了“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目前正在履行项目备案和交易程序的林业自愿减排碳汇项目近100个。同时,每年都发布《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谈判。积极开展中美、中德、中英、中韩等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务实合作,提出了中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并纳入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清单。完成了中德低碳土地利用项目合作,相关成果已在安徽、湖南、福建等省地推广。积极推荐中国林业专家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相关工作,为争取国际话语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层面加快实施造林绿化、森林抚育、草原保护等工程的同时,各地也掀起了一系列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浪潮……

广东省正在建设的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已取得显著成效,珠三角9个城市中已有7个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工业大市佛山市去年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市域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尤其是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已成为市民、游客必去的地方,看南国早樱、走林荫绿道、逛湿地公园……移步异景,美不胜收。

河南省平顶山市曾被誉为“中原煤仓”,近年来通过转型发展,大面积种植经济林,引导群众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村脱贫致富,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命题。平顶山市鲁山县库区乡东许庄村村委会主任王宏朝介绍,近5年来,村里共种植蓝莓2500亩,仅此一项,2017年全村人均增收达1000元。

此外,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年均筹集社会捐款超过1亿元,通过积极引导和项目支持,促进全社会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意识显著增强。

中国绿化基金会通过组织实施“幸福家园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聚焦生态建设和消除贫困两大难点,开创了中国自然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公益新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县的项目结束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708元,增长到2015年的5941元,森林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均有显著提升。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持续8年开展“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公益项目,使其成为受到地方重视、公众积极参与、提高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的良好品牌。为助力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绿色办奥”理念,碳汇基金会在张家口市筹划了面积为3万余亩的冬奥碳汇林项目,倡导社会力量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改善和美化冬奥会举办地周边生态环境的目标。

撸起袖子

描绘美丽中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月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4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20年,更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尤其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组建,为更好地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森林、草原、湿地监督管理,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表示,我国林草业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我国林草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是: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维护国家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未来一段时间,林业和草原部门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推进新时代林草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根据我国林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林地保有量将达到312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23%,森林蓄积量超过165亿立方米,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95亿吨左右,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断提高。全国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原地区农牧业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草原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建立起人与资源、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健康稳定生态系统。同时,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监测体系更加健全,基础能力和队伍建设有效夯实,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的能力明显增强。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林草业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贯彻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落实好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有信心有能力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