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苗圃。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雨后晨曦。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间伐作业点储木场归楞作业。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林海中的风力发电设备。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矗立在莽莽林海高山之上的防火瞭望塔。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美术家为“全国劳动模范”、塞罕坝大唤起林场施工员许文江作画。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林场中散居着一部分村民,种着小片农地,迎来了土豆丰收。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林场中运草的村民。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林场中收土豆的村民们。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矗立在与内蒙古界河交界处铁架上的标语上写着“治沙止漠筑绿色长城 护卫京津送清风碧水”。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林海中的风力发电设备。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在间伐作业点用小拖拉机转运林木。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卖山珍和农产品的妇女。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海坝工人打捞湖畔水草。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秋景如画。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与内蒙古界河交界处景色。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秋色。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秋色。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晨霜铺满湿地栈道。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森林旅游是塞罕坝林场产业一翼。图为御道口景点。 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的坚持坚守建设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当代中国绿色生态文明的奇迹。55年中,三代塞罕坝人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112万亩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创造了人间奇迹。如今的塞罕坝,生态效益显著: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塞罕坝机械林场集造林护林、森林旅游、苗木生产、林产品采集加工于一体,成为了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