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心血凝成的绿色生命线

发布日期:2017-11-07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绿色时报11月7日报道(记者 刘斯文)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在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县委书记谷文昌的誓言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与力量。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苦干14年,在141公里的海岸线上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终于把荒岛变成了绿色宝岛。谷文昌精神对福建后来全面启动实施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依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股强大的力量之源。
  福建3752公里的海岸线,一道道迎风而立的林带犹如随海浪起伏的绿色飘带,密布在山与海的交界处,这就是福建省的海防林带。勤劳智慧的福建儿女用自己的双手,精心修复了这条维系福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绿色生命线。
  至2006年,福建沿海53个市县、长达3000多公里的宜林海岸线基干林带基本合拢,许多过去寸草不长的地方,变成了吨粮田、聚宝盆。
  福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将其列为重要战略任务,特别是2016年、2017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2006年以来,福建省在积极落实中央资金5.43亿元加地方配套3.62亿元的同时,从省级财政林业专项资金中重点安排支持全省沿海各地开展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提高省级财政补助标准。10多年来,全省共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任务56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0万亩、封山育林377万亩;完成沿海基干林带建设39万亩,其中新造9万亩,林带修复30万亩。
  为了“造好林”,福建省充分发挥科技对海防林的支撑作用,围绕海防林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积极开展科研攻关,推广科技成果。
  针对木麻黄二代更新难的问题,福建省选育出抗病抗风速生的平潭2号、惠安1号等优良无性系品种,建立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采穗圃,应用水培技术培育容器苗,使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福建省每年都拿出资金用于木麻黄水培苗推广补贴,通过积极推广优良树种、容器大苗、客土造林等实用科技成果,提高造林成效。长乐、晋江、东山等县(市、区)通过采取物理、化学等多种技术措施除治互花米草,种植红树林取得成功。平潭、秀屿等地在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采取修建鱼鳞坑、下客土、下基肥、施放保水剂、种植容器苗等措施,攻克岩石裸露地困难地造林取得成效。
  福建省林业厅在认真调研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做好沿海和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项目建设的范围、对象、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检查验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对照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要求,切实抓好造林作业设计,实行专业队造林,推行市场化监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科学造林,让福建海岸线上有了郁郁葱葱的“生命林”,而这并没有为造林工作画上句号,福建省坚持做到建设与保护并举。近年来,福建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按照国家生态红线划定要求,把沙(泥)岸沿海基干林带纳入生态红线划定范围,实行严格管理。
  此外,福建省还严格沿海防护林征占用管理,强化沿海基干林带的保护和管理,认真落实好基干林带同区位“先补后征”“占一补一”政策,建立沿海基干林带储备库,确保沿海基干林带面积不降低、长度不减少。今年,《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修订工作已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
  通过大力营造阔叶树和针阔混交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初步实现了从单一树种结构向多种树种混交结构的转变,阔叶树和针阔混交造林比例超过95%,其中相思类、木荷等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面积已占沿海林地总面积的40%以上,林分质量不断向好,工程区的林木总蓄积量从2005年的7215万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4350万立方米。
  目前,福建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区有林地面积达2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2%,分别比2005年增加14万公顷和2个百分点;全省沿海地区建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0处、各类森林公园55处。
  如今,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森林防御体系正在福建沿海地区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