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口上的瞭望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7-07-06来源:内蒙古鄂伦春旗广播电视台
【字体: 打印本页

火山口上的瞭望

——内蒙古大兴安岭小土葫芦山瞭望员于绍安的一天

    2017年5月19日 晴 山顶风力7——8级 气温18度
    “叮……叮……”
    清晨5点30分,手机闹铃响起,于绍安伸手关掉闹铃,像往常一样起床、穿衣、洗漱。不到20分钟,吃过简单的早餐后,于绍安开始准备前往自己的工作岗位——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文林业局红花尔基林场小土葫芦山瞭望塔。 
 

 
    小土葫芦山是红花尔基林场生态功能区内最高山峰,属于夏威夷式火山,山脊火山口呈马蹄形,由溅落堆积的熔结集块岩组成,独特的外貌和奇异的岩石见证了这里曾经历过的火山喷发。在火山口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瞭望塔就坐落在海拔668.2米的小土葫芦山上,承担着阿里河、毕拉河、大杨树交界区域的防火瞭望任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今年51岁的于绍安就是这座“火山口瞭望塔”上的瞭望员。近日,笔者就来到这里真实感受了防火瞭望员一天的工作。
    于绍安从居住的红花尔基林场到瞭望塔,需要骑着摩托车沿崎岖山路走7公里,接着再徒步爬上海拔668.2米的山峰。900多米的山路,于绍安攀爬了大概20分钟,一间坐落在山顶的简易房屋首先闯入笔者眼帘,这里就是平时于绍安用来遮风挡雨的地方。
    爬到山顶,于绍安没有稍做休息就上塔瞭望。在七八级的大风下,16米高的防火塔晃动的有些厉害,在爬到一半时于绍安的帽子被大风刮跑了,笔者看得胆战心惊。然而,55级台阶16米高的瞭望塔,春秋两季防火期180天,每天要爬18次,每半小时上塔瞭望一次,每小时和指挥部会晤一次,于绍安早已练就得像爬自家楼梯般自如。
    “213!213!”
    “我是!我是!四方山这面正常。”
    “今天风大气温高,加强瞭望巡护,注意安全! ”
    “ 明白!明白!”早8点,于绍安上塔瞭望完,与防火指挥部进行第一次会晤。
    多年的经验告诉于绍安,风越大越是防火最紧要的时刻。春季植被干枯,遇火即着,火势将迅速蔓延。于绍安指着地图向笔者介绍:“我们的瞭望塔在这里,在塔上看这里有个盲区,有几户人家,我们必须步行去观察,我们一会儿就去这里。” 
 

 
    沿着火山口的马蹄形山脊,穿过树林行走了大概700多米,山林中隐隐出现了几座房子,这里就是塔上看不到的盲区。于绍安一天要去4次,上午两次、下午两次,缺一不可。从盲区巡护回来后,他又得赶紧爬上瞭望塔观察。
    当笔者问他:“风这么大,上塔艰难,现在没人监督你,俩三小时不去瞭望不也没人看到么?”
    耿直的于绍安听到这话,有些生气:“孩子,这是责任心的事。没人看着就不去,那万一半小时内出现火警,俩三小时后风就把一点儿火吹成大火了,再汇报森防指就晚了。”
    说完,于绍安又爬上了塔……一上午的时间8次登塔瞭望、两次盲区巡护中很快过去了。午饭时,于绍安拿出了提前准备的午餐递给笔者:“平时我就带馒头咸菜,防火期在山上不能点火,中午就对付一口。今天你来了,我装了两个面包、两个火腿肠、两袋咸菜,这是咱俩中午的伙食。”
    当笔者问于绍安在山上最担心啥事,怕不怕草爬子的时候,于绍安说:“草爬子对别人来说是件大事,对瞭望员巡护员来说是平常事,都被叮过。我最怕的就是天热、干旱、风大雾大,视线不好,影响瞭望,不能及时发现情况上报。” 
 

 
    在这人迹罕至的火山口呆久了,最怕的就是寂寞和孤独,于绍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对老婆孩子亏欠太多了,谁让咱干的就是这样的活儿。”
    3年前,女儿高考时于绍安缺席了;妻子突发重病休克,他坚守在离家130公里外的工作岗位没能回去;每年的五一、端午都是在山上度过……51岁的于绍安告诉笔者他有个愿望:等退休了,要陪妻子去大城市看看,还要去通辽看女儿,一家人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下午5点,于绍安最后一次爬上瞭望塔,详细做好了各项记录,准备下山。于绍安高兴地说:“一切平安,防火无事,这才是一天中最乐呵的时候。”
    一个人、一部望远镜、一部对讲机、一座瞭望塔,深山中的坚守,与鸟为伴,且听风吟,这就是林区深山防火瞭望员的生活。他们是森林的“眼睛”,孤独、条件艰苦、责任重大,这几个词语概括了他们工作的全部。他们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坚守,但他们的生命却早已经融进了莽莽群山,时刻守护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安全,让这里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孙玉国  张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