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2 人民日报
在腾格里沙漠腹地,生长着茂盛的沙枣、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宛若一片绿色的海洋。然而,十几年前,这里却风沙肆虐,沙尘暴频发。谈起这些变化,人们都会由衷地称赞坚持不懈义务植树、压沙造林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村民王银吉。
1999年,王银吉向家人提出治沙想法后,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当年春节刚过,王银吉一家就带上帐篷和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拉着压沙用的麦草和玉米秆,来到村庄北面3公里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在一个叫“庙儿墩”的地方驻扎下来,开始压沙造林。
为了运输树苗、麦草、水,王银吉购买了两匹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崎岖小路上日复一日地往返,来回一趟就得3个小时。骆驼驮水远远不够苗木需求,王银吉又在沙漠里挖了一口水窖,用塑料薄膜包裹在水窖壁上,积蓄雨水。冬季,将骆驼驮进沙漠的水储存在水窖里,浇灌苗木。
“每天被子和枕头上全是厚厚的沙尘,每天吃饭的碗底也有一层沙。”王银吉说。常年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窝铺,风餐露宿,劳累过度,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患上严重的风湿病。王银吉与父亲驻守在沙漠深处,家务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王银吉的母亲和妻子肩上。婆媳俩在家做饭总是计算着时间,争取让他们在回家后马上吃上可口的饭菜。
2005年春天,上小学六年级的小儿子患上了脑干胶质瘤。儿子在弥留之际,嘱咐爸爸一定要将自己葬在治沙点上,他要陪着爸爸把这片沙漠植成绿洲。
“媳妇埋怨我只顾种树,没有关心照顾好儿子,把孩子的病给耽搁了。”这成了王银吉心中永远的伤痛。但这之后,还是家庭给了王银吉安慰和支持,一家人将思念与伤痛化作了压沙造林的动力。
在茫茫沙海中植树实非易事,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满;前一天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被连根拔起;成活的小树苗,遇上几个高温天气,就枯死。树倒了,再栽;苗枯了,再补,日复一日,无论寒冬酷暑,王银吉一家凭着一股韧劲,抵抗“沙魔”。王银吉说:“我只想多栽些树,为改变家乡生态环境尽点力。”
19年来,王银吉一家压沙造林近8000亩,累计栽植梭梭100多万株、花棒120多万株、毛条30多万株、柠条5万多株、榆树20万株、沙枣树10万棵。(记者 王海磬)
主办:国家林业局 承办: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中国防沙治沙记录专题
京ICP备10047111 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