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系列文章——森调工作珍贵记忆之一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5-10来源:国家林业局老干部局第一支部
【字体: 打印本页

踏遍青山人未老系列文章

——森调工作珍贵记忆之一

    理想信念,是每个人的立身资本、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学林业、干林业是我的理想信念。我的林业工作是从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开始。林业部第一任部长梁希说:“林业调查设计工作者,是林业的开路先锋,也可以说是林业的‘开山祖师’他们上登千仞峰,下临万丈渊,享有大自然快乐,也受尽大自然的挫折……”我从事林业调查工作20年,深深地认识到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更体验到森林调查员的苦与乐。


1972年第六小队 兴隆外业 窦伦淮,孙超,毕庶嵩等15人

 
    (一)森林调查员“三不怕精神”
    从梁希部长给林业调查设计工作的定位,可以看出作一名合格的森林调查员必须要有“三不怕精神”。一是不怕山高天险,二是不怕酷暑严寒,三是不怕林密路远。森林调查员必须具备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林业部森林综合调查大队。任务是面向全国各大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老爷岭、神农架、天山、阿尔泰山以及青藏高原,各大江河源头等东北、西南、西北和南方四大林区。1964年中央决定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林业部森林综合调查大队,在青山一顶,脚踏雪原的情况下,过完春节就出发了,开进了大兴安岭林区,基本是无人区,交通十分困难。积雪一般都是30-40cm。进入调查地点的运输工具:汽车—拖拉机—爬犁—马匹(或四不像)—人背。这是外业调查的运输程序,几十吨的外业物资帐篷、仪器、主副食、炊具、生活物资等都要在解冻前运输完。环境艰苦、任务繁重。
    20世纪六十年代,国民经济困难,物资供应紧缺,森林调查队的装备很差,每人一件棉袄、一顶兔皮帽子、一套工作服、两双胶鞋……。在野外调查时,面对森林密布,灌木丛生的原始林“没有阳关道,只有独木桥”。遇山过山,遇河过河,没有近路可走。要遇见野生动物走的小路,那还算幸运。有人开玩笑说:“调查员吃人饭,不走人道”。就这样每天要走几十里路。整个外业期间,更为艰苦的是,工组或小队转移两三次驻地(或营地)。男队员一般背60-100斤,女队员也要背40-50斤,东北林区林内倒木和沼泽地很多,即使是空手走路,也常常前俯后仰的摔跤,身背行装的森林调查队员们,做“前滚翻”和“后滚翻”也是常有的事。在酷暑炎热的夏季,林区还有草爬子、瞎猛(牛虻)、蚊子和小咬“四虫帮”的轮流袭击,使人昼夜不得安宁。西南和南方林区,山高坡陡海拔高,爬山更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调查员们,每年的野外调查五六个月,每天在林海里穿行几十里路,到任务完成时,装备破烂,棉袄露出棉花,衣着褴褛,泥土满身。有人形容说:“远看像些讨饭的,近看是一伙烧炭的,到眼前一问是森林调查员下山的”。森林调查员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面粉、食油、肉制品定量供应,咸菜、干菜、罐头都是有限的,野外调查时,饿了啃几口馒头,渴了吃几把雪或几块冰。至于文化生活就更谈不上了,半年野外工作,几乎是与世隔绝,没有电话、没有通讯、没有书信和报刊,几乎与社会失去联系。在艰苦的环境里大家的目标就是完成任务,为林业建设工作作出贡献,调查员们相互鼓励,有人编了一句顺口溜:“调查员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调查员累不累,学习革命老前辈”。
 

1972年 第四小队 田荣昌等16人

 
    (二)森林调查最怕的三件事
    野外森林调查,最怕的有三件事:一是怕迷山丢人,二是怕猛兽毒蛇,三是怕生疾病。这三件事都关系到调查员的生命。所以每年进山之前的安全教育,把这“三怕”作为安全的重中之重予以强调。特别是对新调查员和临时工人尤为重要。1972年大兴安岭库伦斯森林资源调查,发生一起迷山丢人事件。第四小队5月19日向外业森林调查兴隆总部报告,袁雪俊调查员和两名工人,外业调查迷山,至下午4时未归。接到通知后,我和小孟(鄂族)由总部乘汽车把人和马匹送到十四站林场。听了小队长田荣昌汇报后,当晚9时,由得胜钩进山,林密山高,坡度变化大,5月的兴安之夜一片漆黑。只能靠手电筒,沿着小河边野生动物走的时隐时现的小路穿行。每走十多里路,我们就对着天空连续打三枪,一是为了把前方的野生动物惊跑,以免挡住我们前行的路,二是让丢失的三个人知道有人来了。就这样我们走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晨到达四小队的营地,听了三个人失踪的情况介绍后,我们研究分四个小组由失踪地点兵分四路,开始上山找人,我和小孟因为有马速度快,分工向营地相反的方向去找,翻过一个山崖,从另外一条沟下去,我们边走边喊口号,每走十多里就鸣枪一两次,直道下午5时,小孟看到远处的森林里有烟火,走近一看果然是他们三人。真是太激动了,他们忘记了饥饿,严寒湿冷,紧紧地和我们拥抱在一起,欢呼、跳跃。当我们静下来时,只见他们身上衣服都湿了,两天一夜没有吃一点东西,满身泥土的惨状,实在是让人太难过了。可是他们的测树仪还在身上背着,卡尺、测绳都还在,我说这些东西怎么还带着呢?轻装会走的快点。调查员袁雪俊说:“这是我们的武器,再累也不能丢啊!”这就是森林调查队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1974年7月 朱俊凤、老关 外业巡查

 
    森林调查员野外调查时,必须身上要带火柴、打火机,迷山时可以点火取暖,同时防野兽侵袭,也能引导人们去营救。二是调查员进山要大喊惊跑动物,手中要有棍子“打草惊蛇”,要带好地形图、指南针等,时刻清醒的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以免迷失方向。但是有时作业点离营地比较近时,常常对这几点有所忽视。袁雪俊三人迷山就是这个原因,所以野外工作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严格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出事故。
    我国北方林区对人危害最多的野生动物是熊和野猪,南方林区主要是毒蛇。但是只要做好预防工作,一般不会发生问题。就怕狭路相逢,或者是野生动物生育期,发情期等特殊情况,会出现问题。1974年6月我们在大兴安岭南瓮河调查时,第三、第七两个小队转移营地时,经过一片沼泽地,荒草甸子的草一米多高,我和老关同志(鄂族)在前边领路,经过草塘时,突然有一只黑熊站起来,相望不到几秒钟,就向我们走来,我大喊几声,它基本不理我们,继续向我们的方向走来。我尽管手中有枪也还是紧张万分,黑熊离我们还有二十多米远时,老关同志,突然开枪了,连续两枪,黑熊倒下了,避免了一场伤人事件。后来我们看到在200-300米远的地方,有两只棕熊听到枪声后,由草塘往林子里跑。一个大草塘有好几只熊是不多见的,可能正是熊的发情期。
 


1978年5月 南翁河调查准备 研究工作安排

 
    1972年大兴安岭库伦斯森林资源清查。全队10个小队,共100多人,面对上百万公顷的调查任务,作业点十分分散。野外生活很艰苦,医疗条件更差,在深山老林里工作,一干就是半年,人们最担心的是生病。随队医生只有一名,外业期间每个小队巡回走一次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所以每个小队只好配一个药箱,小病吃点药,大病只能下山,需要走两天才能到正式医院,要是急病只能听天由命。第六小队五月进点后不久,森林调查员毕庶嵩同志一直牙疼,每天还坚持外业调查,后来肿了半个脸,实在太痛苦了。窦伦淮、孙超等小队领导和同志们,劝他下山治疗,毕庶嵩说:“我要是下山,就少了一个工组,咱们小队调查任务,就要拖后两个月,我还是坚持吧!”有一天外业回来,同志们都有说有笑的在吃饭,毕庶嵩同志在一边坐着没吃饭,他和知青(工人)徐永达商量,我不能吃饭了,牙疼的实在受不了了,你能不能用老虎钳子给我把牙拔下来。徐永达说:“我倒是敢下手,能拔。没有麻药就怕你挺不住疼,消毒不好还有一定的危险。”毕庶嵩说:“反正也是疼,听天由命吧,你给我拔!”两个人商量好后,几分钟就把牙拔下来了。从此徐永达同志,被人们称为“小徐大夫”。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有一个小品,用老虎钳子拔牙,弄得满堂大笑,其实在森林调查的实践中,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用老虎钳子拔牙也是一种拔牙方式。
 


神农架林区

 
    森林调查员是林业的尖兵,开发林区的先锋,他们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1960年在湖北神农架林区,外业调查时森林调查员吴浩钧、张育珉不幸遇难,以身殉职。1984年在湖南野外调查,王光永等两名调查员不幸遇难。其中我室的薛丛梅同志是独生子女,年仅23岁的女大学生,刚刚毕业参加工作,就把青春献给了森林调查事业。森林调查队员,以完成任务为荣,踏遍林海为乐,无论是在寒风中,还是在沙尘风暴里,纵然:“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总是勇往直前,在艰苦的条件下,使调查队员的意志锻炼的更坚强,成为一代新中国的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