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驿道古柏

日期: 2016-08-17 12:08:21             作者 : admin             单位 : 四川省林业厅   



    据《剑阁林业志》  翠云廊以剑州古城为中心,东南至阆中,西南至梓潼,北至昭化,155公里长的古驿道两旁矗立着近万株古柏粗壮挺拔,虬枝凌空,展臂摩云,状如苍莽巨龙,蜿蜒崇山峻岭之间,葱郁成廊,流青溢翠,历经千年沧桑,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是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行道树群。
    据统计,目前尚存古柏7886株,其中:柏树7812株,黄连木52株,栎类16株,槲树1株,枫杨4株;其分布:北路剑州古城至剑门关镇高烽村界牌有古柏1700株;西路剑州古城至马灯乡双坪村李家店界牌存古柏1959株;南路剑州古城至碑垭乡山峰村老土地有古柏4227株。
    翠云廊三线古柏,历经沧桑、跨越千载,至今仍生长良好,翠绿而繁茂的树冠,挺拔而油绿的树杆,勾画出300里绿色长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与古罗马大道争雄,千姿百态,独具特色,最有名的有剑阁柏、太子柏、壮元柏、天官柏、仙人掌柏、寿星柏、帅大柏、阿斗柏、夫妻柏、老虎柏、五鼠爬杆柏、七猴戏狗柏、孔雀柏、铁掌柏、挂蛋柏、弯弓柏、断头柏、开肠剖肚柏、遮天盖地柏等。
    剑阁翠云廊古柏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是镶嵌在巴蜀山水间的活化石,它的形成是历代官家为了军事、政务的需要“逢山而凿,穿林建修驿道。为夹道林荫,减少官差和行人免遭风餐露宿之苦,诏令群众对其两旁天然形成的柏木林进行保护和管理、补植、移栽而成”。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历史上曾有较大规模的整治驿道交通和培育、补植、移栽行道柏的有以下8次:
    1、公元前221—210年,秦始皇修宫殿,大伐蜀中之木,“蜀山兀,阿房出”,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息民怨,诏令蜀中百姓,道旁植树以补其损,故称“皇柏”。
    2、东汉后期,三国鼎立,蜀将张飞镇守巴西(今阆中),军政羽书繁多,为了不误羽书传递,张飞在任太守期间(公元214—221年)率领军士建修驿道、补植柏树,故称“张飞柏”。
    3、东晋时期(公元317—322年),剑阁县人民曾在驿道两旁补植松柏(风脉树),尚书郎郭璞为此写了《种松记》刻于石碑,故称“晋柏”。
    4、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唐玄宗幸蜀诏令蜀中百姓,蜀道两旁植树。
    5、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诏令“入蜀道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驿道,委县令佐提举沿官道两旁,栽植地土所宜林木”。
    6、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武功县(今剑阁县武连镇),县令何琰,在此治路种松,并于庆元丁已年公元1197年刻碑记文,名曰:种松碑。
    7、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地方官开凿驿道,补植柏树。
    8、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剑州知州李璧倡导以石砌路、两旁植树10万株,人称“李公柏”。
    为切实保护驿道古柏,建国后至1998年,县林业部门曾对驿道两旁古柏2千余株扎砌条石保坎垒土,连年防治病虫,并进行过五次清点,两次编号挂牌,两次测定年龄,两次估测材积。为考证驿道古柏形成历史,为县人大、政府决策古柏保护措施,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2年,以保护古柏而建立了翠云廊古柏(省级)自然保护区。翠云廊景点位于剑门关镇青树村与汉阳镇交界处的大柏树弯,是古蜀道的一段,也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 以翠云廊、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剑门关风景名胜区为主体部分建成了国家AAAAA级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