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森林”诞生记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4-07来源:安徽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滁州市来安县与南京市六合区交界处,有一片神奇的“水上森林”——池杉湖湿地。这片“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池杉林”,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鸟儿栖息,成为鸟的乐园。
  鸟的乐园如何形成?
  乘一叶扁舟,划向湿地深处,一株株池杉秀美挺拔,倒映水中。船入池杉林深处,鸟鸣渐次入耳,举目望去,成群的鸬鹚、白鹭、苍鹭或翩跹起舞,或翔集枝头,或水中觅食……自然入画,美不胜收。
  “看!池杉枝头上那黑压压一片都是野生鸬鹚,近几年每年都有上万只鸬鹚在这里过冬。”池杉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国介绍,池杉湖湿地占地面积5800亩,目前常年定居和经此迁徙的鸟类近百种,有10万余只,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乐园。
  “鸟是最好的环评师,越来越多的鸟类来此繁衍栖息,说明池杉湖的生态环境确实变得更好了。”来安县森林公安局局长孟向东介绍。根据安徽林调院的最新调查和统计,池杉湖湿地公园现有维管植物194种;鱼类43种;两爬类18种;兽类13种;鸟类98种,各种生物群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时间回溯到14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张建国介绍,这里原来叫“黄大圩”,是一片地势低洼的滩涂,因为常年浸水,不宜耕种,当地政府种下了大片耐水的池杉,把滩涂改造成了国营林场。“池杉木质松软,没什么经济价值,为了让林场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政府打算对外承包。”2004年,3个农户承包了这片有着800多亩水域的林场,用作养殖鱼虾。但是他们提出,只要水域,不要水里的池杉树,有人出价以每棵树4元的价格采伐。
  “这么大一片池杉林,是大自然难得的馈赠和财富,如果砍伐掉,实在是太可惜。‘水上森林’不复存在,万千鸟儿就无处可栖。”看到被砍伐的池杉以及湖中裸露的树桩,池杉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汇山心疼不已。经过洽谈,他最终以高价将剩余池杉全部买下,并重新签订了转包合同,挽救了这片池杉林。
  接手池杉湖后,为进一步修复湖区,韩汇山在相邻水面又补栽了200亩、两万多棵池杉。“池杉的移栽对季节、环境和气候的要求很高,加上是长在水里,刚开始栽种时,成活率不高。 ”张建国告诉记者,最初的几年,补种工作一直在反复进行,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过10多年过去了,新种植的池杉也已蔚然成景。
  美丽湿地如何养成?
  早期,池杉林周围还住有十几户村民,旁边还有很多农田,由于湿地面积大、路口多,盗猎、盗伐现象偶有发生。护林工人在巡护过程中,还常常发现有鸟类因为吃了附近有农药的粮食而死亡的现象。
  为了加强对池杉湖湿地的保护,湿地公园将池杉湖外围的老滁河河道进行清淤拓宽,建成了一条50米宽的隔离水带,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态保护屏障,有效杜绝盗猎盗伐等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现象。
  “湿地核心区占地只有3000多亩,应该是全国面积最小的湿地公园。”来安县林业局局长凌宏宝介绍,2012年,来安县政府积极申报省级湿地公园,附近村民陆续搬迁,并全面实施池杉湖周边的退耕退渔还湿,有效扩大池杉湖湿地面积。下一步将继续搬迁周边居民200户左右,将湿地扩大至1万亩。
  为了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安徽与江苏两省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在靠近南京程桥金庄一侧,池杉湖湿地公园获得了3000多亩耕地的土地流转支持。除了退耕还湿外,其余耕地用于种植水稻、藕莲和茭白等农作物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扩大了鸟类的安全活动半径。“田里种的稻子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维持原生态生长,虽然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但是为鸟类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摄食来源。”张建国说。
  在池杉湖湿地的深处,记者看到成群的鸬鹚、鹭鸟聚集的枝头,一些池杉枝干已被鸟粪染成了白色。数以万计的林鸟、水鸟在此栖息,大量的鸟粪进入湖中,虽说滋养了池杉和各种鱼类的生长,但也造成了湖水的富营养化和面源污染。
  “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我们专门聘请了湿地和水循环处理的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把荒废的水稻田改建成千亩荷塘,种上荷花、睡莲、水草等大量水生植物,实现对水体的净化,同时维护了湿地自身的生态平衡。”张建国介绍,荷塘内与池杉湖连通,外与滁河支流向阳河连接,定期将池杉湖的水导入荷塘,经过生物处理净化后再排入向阳河,保障了池杉湖水质和水位安全。
  由于保护得力,池杉湖的生态日渐优化,从当初一片荒滩成为了鸟类的乐园。“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很多候鸟因为这里的环境舒适,变成了留鸟。鸟儿多了,湿地的维护成本增加。比如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有1万多只鸬鹚在此过冬,每只鸬鹚每天至少要吃掉一斤鱼,上万只鸬鹚食量可想而知,仅仅靠湖里自然生长的鱼无法满足它们,为此我们每年都要往池杉湖中投入价值上百万元的鱼苗和成鱼。”张建国表示,池杉湖湿地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一家企业之力难以为继,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鸟的乐园与人的家园如何相成?
  54岁的许东明是池杉湖附近的原住民,现在是池杉湖湿地公园的员工,负责湿地的日常管护。他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前,他家里的20多亩土地主要种些水稻、花生,一年下来收入不过几千块钱。2010年,他将土地流转给了湿地公园,期限为24年,一次性获得30多万元流转收入。平时在湿地公园做些日常管理工作,还有稳定的工资收入。
  许东明告诉记者,池杉湖原来所在村名为杨渡村,居住着30多户人家,作为村民的他见证了这里几十年的变迁。“以前没有这么多鸟,渔民养鱼,农民种粮,人鸟有时不免‘争食’。由于没有保护鸟的意识,打鸟、上树掏鸟蛋的事情时有发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许还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宝贵财富。目前在湿地内从事保护工作的员工有60多人,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
  2017年12月,池杉湖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申报,从法律上、从制度上、从组织上为池杉湖提供更有效、更全面和更科学的保护。
  “池杉湖14年没有开园,没做商业开发,持续的投入和有效的保护,才换来今天层林尽染的壮美景色,和万鸟群飞的壮观景象,这份生态建设的阶段性成就,我们会倍加珍惜。”张建国表示,未来,池杉湖会继续把湿地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着重于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两者之间兼顾平衡,不会走千篇一律的大众旅游路线,更不会做破坏生态的商业开发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要求,建设好池杉湖湿地公园。同时,把湿地公园打造成生态保护与科普宣教中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设立田间课堂、河边课堂,让青少年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张建国说,规划建设后,将进一步修复湿地37.57公顷,增加湿地13.41公顷,湿地公园内湿地率将上升至77.64%,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将更加完整,生态系统将得到全面保护。

  ·背景链接·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我省湿地资源丰富,现有湿地总面积104.18万公顷,有效保护湿地面积38.8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37.3%。2017年,全省新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4处,湿地公园总数达57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处、省级湿地公园22处、市级湿地公园6处。
  根据《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要求,我省将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增湿地面积1.15万公顷,县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25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达70处,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记者 范克龙 王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