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为“天保” 鼓与呼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7-03来源:绿色天府
【字体: 打印本页

 

  1998年9月1日,四川率先提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省人民政府下达了“禁伐令”。作为四川日报高级编辑、记者,我多年来倾情为这项工程的实施鼓与呼。
  用重点文章,重要报纸版面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禁伐令”后仅10天的9月11日,朱镕基总理来川考察“天保” 时强调,“保护好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一年后的1999年9月,朱镕基总理再次来川考察“天保”时指出,“四川从去年9月1日起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态度坚决,行动果断,措施有力”。朱总理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坚决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就能使天府之国尽成秀美山川。”这一年中,省委、省政府多次对 “天保”作出指示与采取措施。我们都第一时间准确地将这些新闻写成要闻,放在四川日报和她的农村版——四川农村日报刊登。作为“天保”初始阶段,起到了引领作用,受到读者好评。

 

 

  用科学精神宣传“天保”的重大意义。“天保”禁伐令后一个月,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中央多个部门以及云、贵、渝、青、川等省市60多位领导、专家来蓉开会,研讨“治理重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时,着重研讨了“天保”对生态环境的特殊重要价值,我与记者徐虹写了重头新闻, 放在四川日报一版头条发表。稍后的1999年1月28日至 29日,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与会的“林 官”——地市州林业局长共识:“实施‘天保’工程并非一 “令”就了,后续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上下齐心,坚持努力,科学统筹,常抓不懈,方可大见成效。”我写了大块文章,题目为《全省“林官”共识:?实施‘天保’工程非一“令”即 了》,在四川农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读者反映说,“这几篇报道篇篇都说到点子上了,对基层林业干部启发很大。”
  用现场新闻通讯体裁向全国宣传四川的“天保”经验。 1999年5月7日至9日,国家林业局主持的“全国重点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现场会在我省阿坝州理县召开,黑龙 江、吉林、云南等18个省市区及中央多个部门百余位领导、专家与会,听取了省林业厅、阿坝州党委、州政府的经验介绍,参观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理县和川西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现场。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在会上作重要讲话时说,“现场会之所以在四川召开,主要是因为四川省委、省政府认识到位,把它当成一把手工程,职责明确,措施有力,天保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带了个好头”。 我与记者杨国旭写了题为《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现场会认为,四川的天然林禁伐经验值得推广》的重头新闻,在四川日报和四川农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对全省进一步搞好 “天保”工程起到了鼓舞和推动作用。

 

 

  用系列通讯形式打“组合拳”,连续报道“天保”典型经验。“天保”实施十年后,全省涌现了一大批典型经验, 为宣传他们,编委会统筹派出方晓哺、张萍、詹萍、张 冀、肖静、何世勤等记者,前往雅安、乐山、万源、西充、 红原、若尔盖、松潘等地采访,先后写成《大渡河畔筑绿色 长城》《二郎山下草青羊肥》《众手播绿染万源》《青山绕寨 绿归来》等十余篇长篇通讯,统一用《走马生态线》专栏名称,并根据每一篇的特点加了《编轩点评》,在四川农村日报相继刊登,受到广人读者好评。
  用“天保”先进事例开拓人们的视界,启迪人们的环保观念。新近我正式出版的《海子山高原冰川静悄悄》科研论文这样写道“: 理塘县的十部群众对海子山备加爱护。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的十余年中,森林覆盖率由先前的10%提升到26.1%。参加四川‘环保世纪行’的新闻人在实地采访中常常听到当地人说,‘保护好生态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四川日报的记者陈科在她题为《‘禁白’这里先行》的新闻稿中写道,金秋时节,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县,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引起我的注意:吃饭后,我们要求把剩余的食品打包,却被服务员告知,从1999年起,理塘县就不允许用塑料饭盒、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制品了。我们半信半疑,来到菜市场,果然不见塑料袋踪影。途中我们遇一位卖馒头的老先生,我便上前要求用塑料袋装几个馒头, 他说,‘不行,不行,我们这儿早就不用塑料袋了’。好心的老先生还劝我们不要使用塑料袋装食品。”

 

 

  “天保”十余年,通过工程实施,全省累计营造林10270万亩,成效令世人瞩目。建设美丽四川、美丽中国, “天保”与整个林业战线的历史责任还很艰巨。在我做的四川重点科研课题“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中四川自然区保护研究”中,我将继续关注“天保”这项伟大工程,并继续为她鼓与呼。(作者 许联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