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1/3个内蒙古的生态工程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5-25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林业网5月25日讯       到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启动,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区总面积达6.1亿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4.5%,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4亿亩。
    20年,超过1/3的内蒙古被天保工程覆盖。
    天保一期工程,内蒙古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4616万亩,约占全国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量的30%;森林蓄积增加1.75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保工程区森林蓄积增加量的24%;森林覆盖率提高7.56个百分点。天保二期工程至中期评估,内蒙古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2090.05万亩,森林蓄积增加8998.16万立方米,自治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20年,内蒙古的天保成绩单足够亮眼。
    1998年,内蒙古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内蒙古成为全国唯一进入“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全国天保工程两大实施范围的省份,划分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工程区、岭南8个次生林林业局工程区和黄河上中游工程区。2011年,天保二期工程启动,内蒙古工程实施单位继续增加,共涉及9个盟(市)75个旗(县)级实施单位。自治区天保一期工程中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8.9亿元,约占国家天保一期工程总投入的10%。二期工程截至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377.86亿元。
    20年间,内蒙古天保工程区森林资源实现由过度消耗转向恢复性增长再转向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转向逐步改善再转向明显增强,经济社会由举步维艰转向全面发展再转向和谐发展。
    从调减木材产量到全面停伐,内蒙古天保工程区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451.2万立方米逐步调减为零。在黄河上中游工程区持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基础上,自治区政府于2012年停止了岭南八局中的兴安盟五岔沟、白狼林业局和森工集团所属的阿尔山林业局木材采伐,由自治区财政给予木材禁伐补助。按照国家部署,自治区重点国有林区从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工程区生态实现了系统恢复。2016年内蒙古第五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状况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10万亩。天保工程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同样得到改善的还有林区民生。天保工程实施前,林区群体性上访事件频繁发生。截至2015年,黄河上中游和岭南八局及三旗市工程区国有林业职工平均工资4.72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97.4%,森工集团林业职工平均工资4.03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123.8%。林区职工社会保障由工程实施初期的养老保险“一险”发展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险”,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林区职工的住房、饮水、取暖、交通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工程实施还带动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剥离内蒙古森工集团社会职能改革的重大决策,自治区财政每年投入十几亿资金,集团承担的文教、卫生、广电等系统138个机构和13088名职工、9635名退休人员移交属地政府管理,200家辅助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进入天保二期工程,全国国有林区改革启动实施,自治区编制并印发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将与木材生产相关的13046名职工转岗安置到森林管护、抚育、防火等岗位,将计生、社保、住房公积金管理等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部剥离并完成交接,“三供一业”及街道环卫等全部移交属地政府,森工集团所属78家企业进行分类划转处置。2017年2月20日,全国首个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正式成立。
    立足推动林区经济转型,自治区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在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区,加快林沙产业发展,灌木原料林、经济林、饲料林、药用林的开发利用初具规模,以苁蓉、锁阳、甘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和沙漠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在森工集团和岭南八局天保工程区,大力培育森林食品、生态旅游、药材培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产业。天保二期工程中期评估结果显示,黄河上中游和岭南八局及三旗市工程区,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51∶40调整到4∶68∶28,非林非木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由2010年的33.4%调整到33.65%。
    保住森林资源、保住林区安稳、保住产业发展,天保工程这个林业生态建设的“天”字号工程为内蒙古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效益已经显现,未来无限可能。(作者: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