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湿地日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并每年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
今年的2月2日我们将迎来第21个国际湿地日,主题是湿地:减少灾害风险(wetlands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湿地定义
湿地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人类对湿地真正认识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尽管目前国内外对湿地的定义还不完全一致,但是《湿地公约》的定义已经被各缔约国较为普遍地接受。“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的或流动的、或为淡水、微咸水或咸水的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区域。”
按此定义,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森林沼泽、藓类沼泽和草本沼泽)、滩地(河滩、湖滩和沿海滩涂)、盐湖、盐沼以及海岸带区域的珊瑚礁、海草区、红树林和河口等。
湿地最明显标志是有水的存在,通常我们可以根据水、植物和土壤等基本特征来识别湿地。
水——地表具有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或土壤过湿;
植物——水生、沼生和湿生植物;
土壤——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多富含有机质。
我国湿地的类型及面积
中国的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山地、高原,从沿海到内陆都有湿地发育。大体上湿地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1999年国家林业局为了进行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参照《湿地公约》的分类将中国的湿地划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与沼泽化湿地、库塘等5大类28种类型。
河流湿地
我国现有河流湿地1055.21万公顷,分为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等3种类型。中国河流的特点:河流众多,源远流长;水量丰沛,随季节而变;水系类型多样; 水利资源丰富,经济地位显著。
湖泊湿地
我国现有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湖泊是地表水的一种类型,长期占有大陆封闭洼地的水体,并积极参加自然界的水分循环。湖泊的分布没有地带性规律可循,也不受海拔的限制,它们既可以分布在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理或气候区域,如热带、温带和寒带,也可以在低海拔的滨海平原和低地,或在高海拔的高原、盆地。
沼泽湿地
中国的沼泽约2173.29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
近海及海岸湿地
我国现有近海及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近海与海岸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近海及海岸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
库 塘
库塘湿地属于人工湿地,主要分布于我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广东等。
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此外,湿地是地球上的碳汇中心,湿地占陆地面积的6%,却固定了1/3的碳元素。湿地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湿地。
发育在流域不同部位的湿地,其生态服务功能是不同的:
◆独立的湿地
是水禽觅食及其筑巢的栖息地,提供陆地及湿地物种生境,缓冲洪水,有利于沉积物及营养物质吸收、转化及沉积,具有景观美学意义。
◆湖滨湿地
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具有去除流域内流水体的沉积物和营养物功能,同时也是鱼类孵化产卵区。
◆河滨湿地
除了具有独立湿地服务功能外,还具有沉积物控制、稳定河岸以及洪水疏导功能。
◆河口及滨海湿地
除了具有独立湿地的服务功能外,还可提供鱼类、甲壳类动物栖息地及产卵区,提供海洋鱼类的营养物,防止风暴潮的侵蚀。
◆岛屿湿地
提供沙生物种生境,防止高能波的侵蚀,具有景观美学意义。
◆泥炭沼泽
特别是贫营养泥炭沼泽还有一种特殊功能,即防腐保鲜功能。埋没在泥炭层中人与动物的尸体能完好保存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泥炭中埋藏数千年的树木仍可制作家具。
湿地面临的威胁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永远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生态系统退化是系统内组分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发生的不良变化,是系统的逆向演替,从而导致其功能退化和系统的不稳定性。湿地在面积丧失和景观破碎化加剧的同时,由于水源补给的减少和水质恶化,亦发生不良变化,表现在湿地资源衰退、湿地功能弱化或消失等。
由于湿地被开垦与改造、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湿地成为目前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也导致湿地不断退化和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等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我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淤积、污染、过度排水等导致湿地面积和资源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据统计,20 世纪后半期,我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湿地的减少和功能退化,不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减少也直接威胁到我国水资源供给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来自大自然的警示
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关。事实上大自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湿地保护与恢复已经刻不容缓!
守护“地球之肾”
正是基于对湿地可以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的认识,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湿地保护措施。成立了湿地保护机构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11月发布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2017年2月2日,是第二十一个世界湿地日,想要守护这个“地球之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守护湿地从你我做起
把了解到的湿地知识分享给亲朋好友,动员周围人一起保护湿地;
在节假日探访湿地公园,实地领略湿地景观,了解湿地动植物;
积极参与当地的保护湿地志愿者活动;
看到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及时报给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