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草木韵——走进高密柴沟镇

日期:2013-07-01 12:07:21 作者:高培丽 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政府史志办

秋色仿佛濡染的岁月,渐深渐浓渐丰满;高涨的情绪是思想的叶蔓,蜿蜒爬过层层叠叠的秋,如蜜蜂般采了满怀的花粉,而后慢慢咀嚼这收获的喜悦。

柴沟之行前,听文友介绍,柴沟历史悠久,崇文尚学之风世代绵延,高密历朝进士中柴沟占了大半。我努力想象那些高中榜首荣归故里的才子们,当年是怎样荣耀着家乡,牵念着这片热土的。文友说,柴沟的文化不能不看。闻此,我似乎已经看到,这片风水宝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涵养今天,也必将承启未来。

于是怀了诚敬的心,踏上这方富饶的土地,去探寻柴沟的文化渊源与发展轨迹。

路过汉墓顷王冢时,想起有一年清明曾登上过此地。远远望去,上坡的小路依稀可见,在初秋的苍绿间逶迤着,更多了斑驳与沧桑。轻浅的风拂过土冢上疏疏密密的草木,刷拉拉摇落一地岁月片段,随即被现代化采石的轰鸣声一路碾压着,掩入历史的扉页,等待一群敬仰先贤的人们来慢慢翻开。

有人说是非成败转头空,有人说以史为鉴。两千年前一场盛大的葬礼过后,顷王刘章的一世功过便被掩埋在这座盛大的土冢下。历历风雨春秋过,昔日的荣华与悲壮依然在萋萋芳草间摇曳生辉。那一片苍茫是“空”的灵光豁然弥漫天地,横无际涯;那一片青葱是“鉴”的光芒辉映胸怀,凝聚力量。

一位长者望着车窗外的苍茫与青葱,仿佛自语道:这座坟墓应该比当年低矮了许多。一句话,不知是悟到了空,还是悟到了鉴?道法自然,化育无边,这大概就是历史文化之于后人的魅力所在吧。

我是追寻着一段古老传说的尾声走进刘墉纪念馆的。刘墉纪念馆座落在柴沟镇逄戈庄一处整洁敞亮的院落里。走进院门,二百多年前的书卷气息依然氤氲浓厚,浸耀今人。人们仿佛走进一段掩入寻常百姓家的神话故事:堂皇明镜的高贵与荣耀,叱咤国事的庄严与威耸,被岁月的纤指轻轻拨动着,在我们心底铮铮有声。

刘墉纪念馆正堂悬挂着刘墉和父亲刘统勋的画像,其形色整肃,目光炯然。我久久凝视刘墉那双充满睿智的眼睛,试图探寻并感受这位梳着长辫子的清朝体仁阁大学士是如何为政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书法,“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而被推为一代清正名相,书家之冠的。

伫立。沉心。体味。慢慢的,刘墉五十多年朝堂运筹,日奏三本的清勤刚正;博通百家,工书善文的泱泱才情斐然眼前,熠熠心间。据说刘氏后人皆颇具其秉性遗风,散居五洲,才播四海。刘墉画像左边,“萱辉颐祉”四个字是嘉庆九年八月刘墉之母九十诞辰时,皇上赐。可见当时刘墉家世之贵,恩宠之重。

在刘墉纪念馆的接待室里,一壶清茶,几张木椅,一位据说是刘墉后人的老者正娓娓而述。不知是刘氏气血一脉相承,还是先贤之风久蕴成韵,那老者形容清瘦,精神矍铄,热诚质朴中竟不乏仙风道骨的超然与逸远。

我忙伸长了耳朵,意欲穿越历史的暗昧,去捕捉那些遥远的故事经脉。造化有意,我竟幸运地听到了之前那段传说的前半部分。仿佛山穷水尽处,豁然洞开一条通天大道,心底虚位以待的空白,顿时充盈起来。

其实传说本无所谓真假,传到,说到,听到,真假变得无足轻重。而传说之所以经久传颂,绵延不绝,说的是一份敬意,传的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敬使我们的精神有所皈依,而充满智慧的文化之光会映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先入为主的文化指引,柴沟之行便成我的文化之旅。叹英雄风骨,读刘氏春秋,看山水画卷,赏稼禾诗篇——沉浸其中,人文之本,草木之韵,.蔚然胸中。遂成天地之阔,云水之柔,也磅礴情怀,也纯洁心灵。

主办:中国林业网国家生态网
京ICP备10047111号 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