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编:国家林业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8年2月)
定 价:¥980.00
ISBN:978-7-03-504166-6
沙漠是我国内陆干旱区的重要地貌类型,也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沙漠科学工作者坚持不懈地探索,在沙漠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古风成沙地层学研究的长足进展,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及论文,把我国沙漠形成和历史演化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林业部门结合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定期监测,对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内陆的沙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监测,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依据这些监测成果,在充分参考现有沙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数字高程地貌图、卫星遥感影像、沙丘形态类型图及大量的专业照片和专题图件,编制了《中国沙漠图集》(以下简称《图集》)。
《图集》对沙漠的定位,是纯地学意义上的沙漠概念,即除符合沙漠的一般定义外,还强调具有起伏的外部形态,而与“沙漠化”或“沙化”等带有强烈人类活动干扰痕迹的退化土地无关。
《图集》旨在通过以图为主、图文结合的方式,认识和解读沙漠的形成、分布、区域环境、沙物质来源、沙丘类型及分布、移动方向以及沙漠的历史演化,力求直观、形象、简明的效果,回避艰涩的理论表述。
我国沙漠(含沙地)总面积68.78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7.16%。《图集》共包括主要沙漠沙地18个,其中沙漠11个、沙地7个。此外,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沙漠沙地。对于沙漠的名称和数量,《图集》在遵循和继承传统习惯的前提下,根据我国沙漠分布的实际,做了适当的细化和取舍,相较传统上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增加了鄯善库木塔格沙漠、狼山以西的沙漠和库木库里盆地沙漠等3个沙漠及共和盆地沙地、乌珠穆沁沙地、河东沙地等3个沙地。其中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两南部缓起伏两倾剥蚀高地上的河东沙地,以往文献多将其划入毛乌素沙地范畴,但从其分布区地质环境及其沙物质来源看,都与毛乌素沙地具有很大差异,且两者之间以明显的地形脊线分界,故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沙地处理。除此之外,其余3个沙漠、2个沙地都曾在以往的全国性或区域性文献或沙漠区划中被作为独立沙漠或沙地出现过,也具有作为独立沙漠、沙地予以介绍的条件,《图集》沿用了其传统名称,并作为独立沙漠沙地处理。松嫩沙地曾作为独立沙地屡见于各种文献,但在长期垦殖下,目前除了部分盐沼,昔日沙丘已变成连片的耕地,罕有明显起伏形态的风沙地貌,已兀“沙地”应有的基本特征。鉴此,《图集》没有将其纳入,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沙化土地的属性。
我国沙漠分布的两北内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游牧区域,在交通阻隔、信息不通及部落割据的历史时代,使同一完整沙漠的不同区域被赋予了多个不同的名称,但相互之问却没有明显的边界。例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就分别有“阔布北沙漠”“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及“霍景涅里辛沙漠”等多个名称,但却兀法划出它们的具体范围和边界。在以往的文献中,大多传承了这一情况。对此,《图集》只采用了沙漠主体的传统名称,对于这种南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同一沙漠不同区域的不同名称均未涉及。
《图集》以沙漠为主题,采用卫星影像、数字高程地貌图、沙丘类型分布图、照片与简要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解读沙漠。《图集》共包括各类图件(含卫星影像和照片)306幅。每个沙漠配有简介文字3000字左右,图件约15~20幅,每幅图件附有数十至上百字的简要说明,以使每个图件都与沙漠简介文字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沙漠这个核心主题进行阐释和解读。
《图集》中的数字高程地貌图系编者与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利用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数据合作研制,制作时充分考虑了每个沙漠的海拔及其周边区域的实际高程差异,力求使构造运动及自然侵蚀形成的地表起伏形态和刻蚀痕迹在每幅图中都得到尽可能清晰的呈现,为深入揭示和分析沙漠的地质构造与地貌、区域地理环境、地形对气流的影响、沙漠成冈、沙物质来源及沙丘的排列方式和移动方向等提供重要参考。
沙丘形态类型图是以形象符号直观表达沙丘形态类型及其分布的传统方式,长期以来为沙漠学界所推崇。《图集》中的沙丘形态类型图系编者以项目合作形式委托我国沙漠领域独有专长的老专家陆锦华研究员专门绘制,是截至目前我国所有沙漠沙丘形态类型彩色分布图的首次完整呈现。
卫星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深刻认识和解读沙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图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蕴含的功能,在采用卫星影像传统表现方式的同时,更多地发掘或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尽力把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视野或不同的俯仰角度看到的沙漠或沙漠的某些部位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图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沙漠概况,简要介绍了中国沙漠的分布特征、分布格局、自然环境、沙漠形成及演化;第二部分是中国的主要沙漠,分别从地质构造与地貌、沙物质来源及风沙地貌特征、沙漠的自然条件、沙漠环境演化等4个层面依次对11个沙漠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中国的主要沙地,按照与沙漠相同的4个层面依次对7个沙地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四部分是其他零散分布的沙漠沙地,是对那些分布相对零散、面积相对较小,在以往全国性文献中常不被独立录入,但有独立名称的沙漠沙地进行分别介绍,包括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青海湖滨沙地、阿克别勒沙漠、黑河中游的沙带和塔克莫乎尔沙漠。
申元村研究员、高尚玉教授对《图集》初稿进行了认真市读,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张克斌教授为图集编撰提出了有益建议及具体支持,邸醒民、李增元研究员对图集的编制给予了热情鼓励与建议;沙漠分布省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参与了沙漠的调查;文青对《图集》编制提供了有关支持;内蒙古林业监测规划院邢桂春、刘玉萍高级工程师参与了部分区域实地考察,赤峰、锡林郭勒、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盟市林业局对现地考察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赵学勇研究员提出过部分建议,宋张亮参与了数字高程地貌图的部分工作;许多著名摄影师提供了精美的专业照片,让《图集》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国家林业局张建龙局长、中国工程院石玉林院十为本《图集》作序,在此深表敬意和谢忱。
科学出版社彭胜潮编审对《图集》的编撰和出版给予积极的鼓励、支持和建议,中煤地两安地图制印有限公司在图集的编辑、修饰、印制过程中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图集》中的沙漠数据来自于国家林业局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库;地形高程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提供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共同发布的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其分辨率水平方向为1n(约30m),垂直方向为±20m,在制图过程中,根据图幅范围大小和分辨率需要,采用最邻近法进行了重采样;卫星遥感图像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现势性遥感数据。
《图集》编撰中重点参考了近20部与沙漠相关的重要专著及众多相关学术期刊历年刊发的数百篇学术论文,南于篇幅有限,除专著外恕未一一列出。这些文献为《图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支持,在此对相关作者致以衷心的谢意。
《图集》编撰中在充分汲取沙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位、视野和角度认识和解读、述说沙漠,以揭示其丰富的外在和内涵信息,但南于编者水平所限,其中难免存在缺憾以至错误,对此,敬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