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6-22来源: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大熊猫科研事业进入新时代 “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

 

  中国林业网6月22日讯  6月1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举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陈凤学出席仪式并为重点实验室揭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副司长、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志忠主持仪式。
  在挂牌仪式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3所院校代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实验室将联合依托单位的技术优势和合作伙伴,在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种群生态学和疾病防控等多个方向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珍稀野生动物的致濒机理和解濒机制进行研究,并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全国的自然保护区、动物园、高校、部分国家的动物园和合作单位提供实验平台和教学研究基地,培养自然保护、饲养管理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新建立的合作丰富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内容,提升了大熊猫科研水平,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是我国大熊猫保护领域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标志着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据介绍,重点实验室的建成不仅能够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也能促进该区域珍稀和特有野生动物的保护。重点实验室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组建强有力的科研攻关团队,培养战略型、领军型、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大专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打造一流科研平台、高端科研平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重大科技问题,力争实现引领性原始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破。要做强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技支撑,通过5-10年的努力,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重点实验室将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科学研究与动物管理处、繁殖生理研究室、细胞与遗传研究室、野外生态研究室等处室的基础上建设。建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将成立共享实验室平台,分别从珍稀野生动物保育,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保护遗传学研究,包括珍稀野生动物致濒机理及解濒机制、人工复壮珍稀野生种群在内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珍稀野生动物疾病防控4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始终把大熊猫科研保护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重保护、强科研、促发展、创一流”的工作方针,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统筹兼顾之路,不断完善和提高管理与科研水平,切实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攻克了大熊猫繁育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大难关。截至2017年,迁地保护大熊猫约270只个体(占世界人工种群数量的近60%),建立了世界上人工种群个体数量最多、遗传结构最合理、最具活力的圈养大熊猫种群,开启大熊猫从圈养向野化放归的新阶段,形成人与自然共存、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开创大熊猫保护事业新局面,成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一面旗帜。同时,中心与众多的国内外合作单位建立联系,与国内35家动物园和30个保护区开展合作,与13个国家的15个动物园和10所大学密切交流。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体为都江堰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神树坪基地和核桃坪基地4个基地,各基地均建有独立的实验室和兽医院,总占地面积达到5100平方公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