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风光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在写作《望洞庭》时也许不会想到,在伟岸俊逸的博格达峰下,也有一颗明珠同样熠熠生辉。
南面雪峰照面,北面绿浪迭起,东岸土丘累累,水土肥沃的柴窝堡湖,以她宽广的胸怀无私地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然而,从2012年开始,由于城市用水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农牧灌溉等原因导致补给水量锐减,柴窝堡湖湖区面积开始萎缩,2014年甚至降至0.24平方公里,几乎干涸。
为了不让柴窝堡湖的眼泪变成最后一滴水,一场持续4年的生态变革拉开大幕。限采地下水、退耕20726亩农田、关停24眼农业灌溉机井……为疲惫的柴窝堡湖让出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大自然没有辜负人的努力和付出。今天的柴窝堡湖,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风光正好!
回放
浪花一朵接一朵地绽放在湖边的砂石上,风吹过芦苇荡,犹如少女绿色的裙摆摇曳多姿。波光闪闪的湖面上,成群的野鸭擎着优雅的脖颈四处巡游,半空中的海鸥竞相展示着高超的飞行技巧。不远处,几只牛羊在草丛中若隐若现,油亮的皮毛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多年后的今天,每当谈起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柴窝堡湖的景象,乌市达坂城区柴窝堡片区管委会柴源村牧民阿迪拜克·阿合拜克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
“那时候草场到处都是汩汩而出的泉眼,割草的时候机械进不去,只能靠人工收割、搬运,虽然要扛着三五捆草走几百米的路程,但大家伙儿都很满足。”5月30日,站在距离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800多米的柏油路边,帽檐也没有遮住阿迪拜克眼神中的向往,但绿化带里那些由于缺水而枝条零落的植物还是将他拉回现实。“柴窝堡湖面积最大的时候,这片地方都是湖水,根本不像现在这样荒凉。”
脚下,饥渴的土壤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纹,阿迪拜克又沉浸在记忆中。“1983年包产到户,我家有了地和牲畜,还有了属于自己的草场,柴窝堡湖水草丰美,有很多鱼、虾、蟹,我们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可是到2013年,湖的面积开始急剧缩小,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以往随处可见的芦苇、马莲都枯死了。”
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飞沙走石常常钻进并不严实的窗户缝,屋里屋外都尘土飞扬,这样的天气,村民们只能在家休息。
以往挖五六十米就能出水的井,后来挖100米也不见水,牲畜也只能啃食湖边的枯草。阿迪拜克甚至有些悲观地猜想,记忆中的柴窝堡湖永远回不来了。
变革
过度开采地下水、农牧灌溉……往日丰盈的柴窝堡湖变得干瘪,湖周土壤还出现了盐碱化的现象,面积逐年扩大。
为了让柴窝堡湖不再哭泣,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达坂城区开始行动,退耕农田拉开了这场生态变革的大幕。
5月30日,驱车行驶在通往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路上,两边空地上依稀可见的田埂诉说着那段历史。
“不让种地我们吃什么?!”“这不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吗”……当年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柴源村村民马玉芳至今记忆犹新。
“那几年,虽然大家都知道种地的收成不好,但心理上还是很难接受这个现实,特别是那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外出打工机会也少,危机感很强烈。”马玉芳告诉记者。不过,一亩地国家补贴480元的好政策还是让很多人都动了心,“一个人10亩地一年就有4800元的收入,这可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作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如果能让柴窝堡湖变得和以前一样美,那也值了!”
那段日子,当时的柴窝堡管委会成立5个小组,工作人员走家串户向村民宣传政策,有时一户人家要跑四五趟,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然而,还是有些牧民偷偷将牛羊赶进湿地吃草。半夜时分追赶牛羊成了工作人员的家常便饭。感到委屈时,女同志也会哭鼻子,但是哭完了又一起把牛羊送回牧民家。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
就这样,20726亩农田全部休耕。2013年,乌鲁木齐市政府下发文件,要求柴窝堡湖周边的两个水厂限采地下水。2016年12月,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挂牌,开始对柴窝堡湖及周边湿地区域进行更加系统的保护,公园管理处的职工们还在湖边种植了1100亩生态林,在畜禽养殖的禁养区和限养区设置了26公里的围栏……这些努力让一度萎缩的柴窝堡湖逐渐出现转机。
共生
据遥感卫星监测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5月26日,柴窝堡湖湖面面积已达到17.54平方公里。这个让人倍感振奋的数字背后,是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柴窝堡人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强烈期盼,也是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达坂城区回应期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生动实践。
沿着柴窝堡湖的边缘驱车前行,满眼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清鉴可人的湖面上,不时有白鹭、海鸥、灰鹤等鸟类优雅地在水面上滑行,距离湖面越近,耳边欢快的鸟叫声就越响亮。湿地上,淙淙溪流像条条银带,捧一捧水,清凉之余还有意外的惊喜——几尾极小的鱼儿在手掌中左右摇摆。
在高约8米的观鸟台,记者通过一台名为“千里眼”的望远镜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到了白鹭。现在,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每周都要通过“千里眼”观察柴窝堡湖周边的鸟类和动物,并一一记录在册。
“从2017年起,红嘴鸥、白鹭、绿头鸭等大量珍稀鸟类开始回归,有时在湖面上能看到几千只鸟呢!”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夏琳淋自豪地说。
更让人可喜的是,柴窝堡湖的生态保护不但没有砸了柴窝堡人的饭碗,反而倒逼他们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2014年,马玉芳位于“辣子鸡一条街”的饭馆开门迎客,扔下了锄头、牧羊鞭,变身老板娘,说起现在的日子,她笑得合不拢嘴,“只要开门,每天都有进账,等湿地公园建好了,我们的生意肯定更红火!”
为了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达坂城区出资在“辣子鸡一条街”铺设了一条排污管线,目前已基本完工。为了加强休耕农田的生态修复和保育,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指导农牧民种植抗沙、耐旱、适应性强的经济林或牧草,避免产生新的次生生态灾害。
据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副区长王永强介绍,达坂城区面积占乌鲁木齐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自然旅游资源占全市总量的近80%。由于自古以来就是乌鲁木齐通往南北疆的交通要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周边高速公路、国道、高铁等交通条件完备,这都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整,达坂城区一产逐渐下降,二产稍有增加,由于农牧民外出打工和本地服务业的不断扩容,第三产业正在稳步上升。“对我们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柴窝堡湖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为今后打造以柴窝堡湖为主的区域旅游增长极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的工作,但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王永强告诉记者,“待柴窝堡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的范围划定后,我们将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改革红利,真正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据了解,下一步,乌鲁木齐市还将采取从500水库调水、在柴窝堡湖周边继续开展退耕还林、还湿等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
不久后,柴窝堡湖草木葱茏、碧波荡漾的美景将更加动人。(记者 赵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