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人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7-10-24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针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共十九大代表、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在持续的治理下,中国已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张建龙也坦言,中国荒漠化沙化面积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功能不强,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沙区多为贫困地区,未来林业局将从精准治沙、扶贫治沙、示范治沙、共享治沙出发,探索治沙与治穷双赢之路。
  中国治沙实现历史性转变 为全球提供方案
  张建龙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张建龙透露,在持续治理下,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出现了“双缩减”,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结束了沙化土地持续扩展的历史,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他表示,上述成就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防沙治沙任务依然艰巨 面临系列挑战
  虽然防沙治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张建龙坦言,还必须看到,中国荒漠化沙化面积大,荒漠生态资源仍很稀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功能不强,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第一,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7.2%和17.93%。全国近1/3的县有沙化土地分布。
  张建龙表示,最近15年以来,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仅缩减了2.34%和1.43%。与此同时,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
  第二,保护和巩固任务繁重。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极易出现反复,巩固成果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全国还有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保护利用不当,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沙化土地”。
  第三,沙化土地治理任务艰巨。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需要完成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好治理的沙化土地都已经治理了,剩下的沙化土地治理条件越来越差,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如期完成规划任务,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沙区多贫穷 探索治沙与治穷双赢路
  张建龙介绍说,中国现有830个贫困县中,其中290个位于沙区,约占35%,“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他表示,探索治沙与治穷双赢之路需要下四方面苦功:精准治沙、扶贫治沙、示范治沙、共享治沙。要打破传统的“大水灌溉”式防沙治沙模式,树立精准治沙理念。对现有的沙化土地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杜绝不讲科学、盲目盲干。
  同时,要坚持治沙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治沙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减免治沙企业税收,扶持绿色金融,保障治沙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国家收效益、社会共参与、人民获利益的良好局面,实现全国共享的良好循环。
  张建龙指出,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沙区特色种养业、精深加工业和沙漠旅游业,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增加群众收入。
  “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沙区贫困人口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张建龙表示,官方将考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直接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或者就地转成沙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和管护,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要探索一条生态精准脱贫的新路子,更好地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