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青年论坛在鄂尔多斯举行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7-09-19来源:中国林科院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林业网9月19日讯  9月8日,由国家林业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林学会协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青年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国际会展中心召开。这是《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有史以来举办的首次青年论坛,论坛主题为“土地、青年和可持续发展”,旨在激励青年人关注并积极投身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事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徐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法律司高级顾问吉瑞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国家林业局总经济师张鸿文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张永利说,在与荒漠化抗争的伟大实践中,各国青年当仁不让地成为生力军,发挥着特殊作用。在中国,广大青年以不同方式,为防沙治沙、绿色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是防治荒漠化事业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防治荒漠化离不开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参与,这项宏伟事业才得以后继有人,并不断取得新的业绩。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状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希望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学习掌握防治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和自身知识优势,向本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积极建言献策。各国政府和各有关国际组织应特别重视发挥青年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重要作用,充分听取青年群体对相关行动方案和重大决策的意见建议。积极为他们参与防治荒漠化事业提供平台和机会,加大科技、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维护好广大青年的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致力于荒漠化防治事业。
  莫妮卡·巴布指出,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满足人类食物来源需求的重要保障。巴布强调,面对目前土壤荒漠化以及未来可能继续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人类必须做出改变,付诸实际行动,保证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不受影响。莫妮卡·巴布列举案例分析指出,投资荒漠化防治事业是一种合理高效的新型经济模式,它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莫妮卡·巴布呼吁,青年人应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成为这一伟大事业更大、更强的依靠力量。
  徐晓介绍了多年来各国社会组织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我国在荒漠化防治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全世界率先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转变,创造以库布其荒漠化防治为代表的“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经验。徐晓以“保护母亲河”这一案例和取得的成果,生动讲述了青年人在保护自然,动员全社会参与所做的努力,并希望广大青年在投身防治荒漠化事业当中,勇敢担当,做绿色家园的守护者、建设者和传播者。
  吉瑞强调,青年人是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预备军,贡献出了许多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为地球的绿色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活力。吉瑞希望,此次青年论坛的召开,能有利地促进中国国家林业局、《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以及中国全国青联等各组织间,在森林可持续经营、防治荒漠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合作,使更多青年人增强对防治荒漠化的认识,并加入到付诸行动的队伍中。
  论坛期间,联合国机构和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各国民间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事业等相关群体的青年代表,在圆桌讨论和分组讨论中,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体现了青年人的勇于担当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经验交流环节中,非洲、亚洲、拉丁美洲、西欧、中东欧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青年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森林保护、荒漠化防治、大自然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治理经验,同时呼吁更多青年人参与到保护地球的国家行动和国际行动中去。
  圆桌讨论中,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青年科研人员代表杨柳、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代表赵森、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洪桂梅以及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等不同领域的代表,就“青年人参与土地可持续管理相关工作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讨论由《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民间组织联络员Marcos Montoiro先生和《荒漠化公约》旱地亲善大使刘芳菲共同主持。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中国首席代表孟菡主持了“如何激励和发动青年人参加土地可持续管理或土地恢复”的分组讨论。
  论坛讨论通过了《全球青年防治荒漠化倡议——防治荒漠化,青年在行动》。
  会前,与会嘉宾和论坛代表观看了由中国林科院主持录制的《让荒漠化止步,我们来啦!》的激情宣传片,中国林科院办公室、国际处、荒漠化所、沙林中心为此宣传片的制成制作做出了积极努力。
  来自25个国家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以及个体等近200位代表参加论坛。(中国林科院)